獲Elizabeth Artemis Mourat同意譯自Turkish Dance, American Cabaret and Vintage Orientale by Elizabeth Artemis Mourat
原文請參見http://www.serpentine.org/artemis/turkishdance.html
1960與1970年代懷舊風格東方舞的特色(續前文)
Anahid說得好:「我所學到的傳統是由不同風格所餵養而成的。最終,我認為東方舞是一種個人主義的藝術表現,所以不需要只遵循某一種特定的風格。她就像一枚導水管一樣地去發展自己的表現方式,只要這種表演還能被認可是隸屬於這個範圍內,沒有什麼不可以。美國東岸是個眾多風格交相融合之處,當時對於眾多風格不似今日精確的分別與界定,我不知道這樣到底是好還是不好,但這就是事實,過去以來一直很重要的是妳得跳出一場美麗,令人興奮不已的精彩表演。」
懷舊風格東方舞自1960年代以來的變化不大。在1970與1980年代間,我們的表演都是四至六個節目一場。我們以快板歌曲進場,然後以一整首慢板歌曲表演紗巾,然後在taksim、belady、Saudi、地板動作以及/或鼓舞中任選來表演。有時我們會表演手具舞蹈,像是手杖、茶盤、刀、水玻璃杯等。我們不會連續跳兩首速度一樣的曲子,我們通常會由慢板歌曲,進入中板再到快板音樂,或者反過來做。有些舞者會表演所謂的「誰是蘇丹王」(Sultan Act)的橋段,這是個逗喜的表演,舞者會從觀眾中邀請一位男士上台,她會教他一些簡單的舞蹈動作。最後我們總是以快板音樂結束表演,有時候會採用快板的karsilama。不同風格之間的界線變得更為混淆不明,有時同一個步法裡就會有兩種不同風格同時存在。我們經常使用的節奏有慢板的ciftitelli、rhumbas,以及不同的2/4與4/4節奏。在舞者的表演態度也有其特色,我們在自己的表演裡樂在其中,真實地感受音樂。在表演中有舞者的熱情,我們不會過於理智地分析舞蹈,將自己的熱情消毒得消失無踪。1970至1980年代的東方舞者們不但是舞者,也是音樂家(出色的指鈸手),有時她們還是喜劇演員(透過「誰是蘇丹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