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18日 星期日

說故事的法定年齡



譯自The Age of Storytelling by Tempest
http://www.thehipcircle.com/article/display.asp?ArticleID=238
Hip Circle是由一群紐約或廣義來說,美國東岸的肚皮舞者共同執筆的線上肚皮舞雜誌,這些活躍於表演與教學,乃至於追求自我風格的藝術家,在這裡分享自己的經驗與想法。

圖片人物:Tempest(左)與Anaar(右)

在肚皮舞社群裡有個說法是這樣的,不到30歲的舞者還沒有足夠的人生故事可以分享。
我自己就是一個屆滿30歲,本性害羞的舞者,而我的創作中心卻是透過舞蹈來說故事,我想是時候該揭去這個成見,探究其根源了。


先來研究這個說法真正的意義吧!我想最正面的中心說法應該是當一位舞者隨著年紀增長,她所學習、體驗,乃至於表現手法也就越來越豐富。這是無庸置疑的事實。從負面的部份來說,我亦曾親眼目睹過年輕動人,充滿天份的後進舞者受到藝術要求高的年長舞者質疑批評,某種程度來說這可能是忌妒心作祟。

這單純是生命的真相,我們活得越久,經歷得就越多,而我們如何闡釋或處理經驗則取決於個人。然而難道這就意味著隨著年紀增長,我們就會自然而然地擁有更好的自我表達能力嗎?還是說同樣一個事件發生在45歲女性身上就會比17歲年輕女孩來得更有感觸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每個經驗對於個人都有其個別的重要性,先來後到的順序並不會改變這個事實。

如果上述事實全然屬實,我們這些年輕的藝術家、舞者、作家與音樂家們就不必大費周章地參加成果展、表演、競賽了。反正只要過了30歲,我們就自動躋身為厲害的大師之列了,不是嗎?這樣一廂情願的想法聽起來相當愚眛。雖然一般而言,越早開始接觸藝術,日後精擅的潛力空間越大,但是任何藝術形式都沒有所謂的法定熟成期。

我們亦缺乏據以度量生命經驗的度量衡。我曾經教過一名其生命經歷會讓60老婦為之失色的青少女。你無法說服我一個飽經情緒與肢體創傷的孩子說不出比人生順坦無比,生理年紀大他們三倍的成年人更為出色的人生故事。他們或許沒有同等的語彙能力來表達,但這不表示他們就不會表達。這應當是值得肯定,反應他們本質特色的現象。

說實話,每個舞者都有自己的故事要說。如果她們能在登台表演前,停下腳步給自己一點時間好好地想一想,想想那個故事為何,有何意義,這個故事就會自然地展現在舞蹈之中—不論她們是20歲還是50歲,跳了二年舞還是二十載的舞。同時,我們亦應當學會去欣賞我們的年紀與經驗投射在我們表達故事能力上的進展—這正是每個舞者的故事皆有其獨一無二的觀點與聲音之關鍵—那展現了我們在生命此刻之前所帶入的一切。所以我們可以一直說著同樣一個故事,在我們的18歲、26歲、37歲、45歲以及65歲—而且每次的說法都不一樣。我們與時俱增的年紀不會讓故事說得更好,只是我們著墨於象徵與指標的色彩會有所不同。

這個現象適用於舞者與觀眾,請記住,我們看待這個世界的觀點因為我們置身其間的時間長短而有所不同。舞者與觀眾都應該敞開心扉面對故事,以自己的方式用心體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