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自Gilded Serpent肚皮舞線上雜誌Maud Allan:La Femme Fatale by Wendy Buonaventura
英文原文請參見http://www.gildedserpent.com/cms/2009/08/31/wendymaudallen/
作者簡介請參見http://www.gildedserpent.com/aboutuspages/WendyBuonaventura.html
[譯註]
在舞友的問題與討論中,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就是那些融合或混搭風格肚皮舞者的靈感到底從哪裡來?她們又是怎麼去創造出這麼別出新意的裝扮?其實那並不是什麼別出新意的創新,而是來自於擷取歷史片斷的結果。
西方舞者闡釋肚皮舞表演時,往往會融入其他的靈感來源,例如七重紗的莎樂美,或者某些二十世紀初期的出色女性舞者或女演員,她們強烈的個人風格成為某種印記在小女孩心目中的女性角色。認識這些女性,知道更多的故事與歷史,就會知道這些靈感與新意的基礎在哪裡。
知識,確實是種力量。
藝術評論家赫柏‧瑞德爵士(Sir Herbert Read,1893–1968)說這名舞者:「穆德.艾倫是我青春時期的瑪麗蓮.夢露。」現在,這句話令我感慨非常!這名女性在她的年代裡是如此名氣響亮,然而不似夢露如此為後人所懷念,除了舞蹈界,穆德.艾倫在今天幾乎已經全然為後世所遺忘。確實,她是被如此完全地隱沒於歷史中,當我決定以她的生平進行新書寫作計劃時,我所接觸過的大部份出版社總以沒人聽說過這名女性,恐怕讀者不會感興趣為由回信婉拒我。
在研究她的生平之中,我對這名生命中充滿戲劇轉折變化的舞者感到好奇。她遭致相當猛烈的批評與攻擊,我則開始想辦法一探她成為當時最令人望而生畏的女性原型-傾國傾城的致命妖姬(La Femme Fatale )的潛在創意來源。
艾倫與是著名現代舞先軀伊莎朵拉.鄧肯(Isadora Duncan)同一時代,她們同樣都是出色的個人表演者,在風起雲湧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裡成為異軍突起的耀眼巨星。. 在加拿大出生,艾倫在美國舊金山長大,又前往歐洲揚名立萬-這一點也與鄧肯極為相似。在她生涯高點時期,她的肖像明信片與小型雕像數以千計地賣出。這兩位舞者都穿著極薄的舞衣,而不論有多少評論高聲讚美艾倫的表演,大概也有等量的諷罵文章指責她「毫無品味可言的低級垃圾」。鄧肯對艾倫並無好感,聲稱艾倫偷取她的創意與表演。不似鄧肯,艾倫的名聲來自於其聲名狼籍多過於她的藝術性,但不可否認的是她的確是一名認真的藝術家,這可以由她在印度與自己舞團表演的影片片段中可看,艾倫其實是一名舉止優雅,而且令人驚異地現代舞者。
艾倫之所以聲名大噪幾乎拜她的作品「莎樂美」(Vision of Salome)。在她極富盛名時期,約莫二十世紀的第一個十年,不論歐洲或美國,不論是業餘還是專業表演舞台上,充斥著一股莎樂美狂熱。
社會上從臨時搭建的平台,到繪畫室裡,女性們莫不爭相扮演聖經中最為人所知的舞蹈女祭司莎樂美,大部份時候是為了娛樂其他女性。誰會知道她們是否利用這個女性角色來表達社會所加諸於她們身上的種種限制所帶來的挫折與憤怒?同一時間,巴黎的康康舞者擁有屬於她們自己的反抗姿態;她們踢飛那些來到巴黎舞廳裡對著她們眉來眼去,想入非非的有錢男人頭上的帽子。不過,這群莎樂美似乎更勝一籌:她們要的不只是帽子,而是男人的頭-放在盤子上呈上來!
在那段時期裡,舞蹈並不被認可是適合女性的一門可敬行業。然而,西方社會的女性娛樂表演者已經為她們在公共舞台上創造出過去不曾出現過的地位與形象,人們對於這些作風大膽的女性感到恐懼,對當時的男性們而言是股令人難展雄風的力量。將莎樂美這樣的角色與故事搬上舞台,就是將人們心中最深層的恐懼給具體呈現,艾倫的同儕瑪塔.哈里(Mata Hari)這麼做了,同時也發現莎樂美可真是個危險性很高的角色!
英文原文請參見http://www.gildedserpent.com/cms/2009/08/31/wendymaudallen/
作者簡介請參見http://www.gildedserpent.com/aboutuspages/WendyBuonaventura.html
[譯註]
在舞友的問題與討論中,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就是那些融合或混搭風格肚皮舞者的靈感到底從哪裡來?她們又是怎麼去創造出這麼別出新意的裝扮?其實那並不是什麼別出新意的創新,而是來自於擷取歷史片斷的結果。
西方舞者闡釋肚皮舞表演時,往往會融入其他的靈感來源,例如七重紗的莎樂美,或者某些二十世紀初期的出色女性舞者或女演員,她們強烈的個人風格成為某種印記在小女孩心目中的女性角色。認識這些女性,知道更多的故事與歷史,就會知道這些靈感與新意的基礎在哪裡。
知識,確實是種力量。
藝術評論家赫柏‧瑞德爵士(Sir Herbert Read,1893–1968)說這名舞者:「穆德.艾倫是我青春時期的瑪麗蓮.夢露。」現在,這句話令我感慨非常!這名女性在她的年代裡是如此名氣響亮,然而不似夢露如此為後人所懷念,除了舞蹈界,穆德.艾倫在今天幾乎已經全然為後世所遺忘。確實,她是被如此完全地隱沒於歷史中,當我決定以她的生平進行新書寫作計劃時,我所接觸過的大部份出版社總以沒人聽說過這名女性,恐怕讀者不會感興趣為由回信婉拒我。
在研究她的生平之中,我對這名生命中充滿戲劇轉折變化的舞者感到好奇。她遭致相當猛烈的批評與攻擊,我則開始想辦法一探她成為當時最令人望而生畏的女性原型-傾國傾城的致命妖姬(La Femme Fatale )的潛在創意來源。
艾倫與是著名現代舞先軀伊莎朵拉.鄧肯(Isadora Duncan)同一時代,她們同樣都是出色的個人表演者,在風起雲湧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裡成為異軍突起的耀眼巨星。. 在加拿大出生,艾倫在美國舊金山長大,又前往歐洲揚名立萬-這一點也與鄧肯極為相似。在她生涯高點時期,她的肖像明信片與小型雕像數以千計地賣出。這兩位舞者都穿著極薄的舞衣,而不論有多少評論高聲讚美艾倫的表演,大概也有等量的諷罵文章指責她「毫無品味可言的低級垃圾」。鄧肯對艾倫並無好感,聲稱艾倫偷取她的創意與表演。不似鄧肯,艾倫的名聲來自於其聲名狼籍多過於她的藝術性,但不可否認的是她的確是一名認真的藝術家,這可以由她在印度與自己舞團表演的影片片段中可看,艾倫其實是一名舉止優雅,而且令人驚異地現代舞者。
艾倫之所以聲名大噪幾乎拜她的作品「莎樂美」(Vision of Salome)。在她極富盛名時期,約莫二十世紀的第一個十年,不論歐洲或美國,不論是業餘還是專業表演舞台上,充斥著一股莎樂美狂熱。
社會上從臨時搭建的平台,到繪畫室裡,女性們莫不爭相扮演聖經中最為人所知的舞蹈女祭司莎樂美,大部份時候是為了娛樂其他女性。誰會知道她們是否利用這個女性角色來表達社會所加諸於她們身上的種種限制所帶來的挫折與憤怒?同一時間,巴黎的康康舞者擁有屬於她們自己的反抗姿態;她們踢飛那些來到巴黎舞廳裡對著她們眉來眼去,想入非非的有錢男人頭上的帽子。不過,這群莎樂美似乎更勝一籌:她們要的不只是帽子,而是男人的頭-放在盤子上呈上來!
在那段時期裡,舞蹈並不被認可是適合女性的一門可敬行業。然而,西方社會的女性娛樂表演者已經為她們在公共舞台上創造出過去不曾出現過的地位與形象,人們對於這些作風大膽的女性感到恐懼,對當時的男性們而言是股令人難展雄風的力量。將莎樂美這樣的角色與故事搬上舞台,就是將人們心中最深層的恐懼給具體呈現,艾倫的同儕瑪塔.哈里(Mata Hari)這麼做了,同時也發現莎樂美可真是個危險性很高的角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