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3日 星期三

紐約肚皮舞宗師Serena Wilson的舞藝人生-第二部.莎樂美及其影響-3

譯自Serena Wilson (1933-2007) A Student of Ruth St. Denis - Part 2: Salome and Her Impact by Barbara Sellers-Young PhD
原文請參見http://www.gildedserpent.com/cms/2010/02/02/barbarap2serena/
作者簡介請參見http://www.gildedserpent.com/aboutuspages/BarbSellersYoung.htm

Serena將過去這些莎樂美的形象以及聖丹妮絲對她的影響,帶入了Serena舞蹈劇場(Serena Dance Theater)的表演中,以及她所開設的舞蹈教室(Serena Studios)裡,到她過世之前,教室都開設在第八大道939 號與 55街之間。舞團在1971年於紐約市政中心推出首演,這所位於西43街123號,於1921年建成的展演空間提供給範圍廣泛,舉凡電影、舞蹈、百老滙秀與古典音樂等表演。聖丹妮絲與泰德蕭,以及其舞團丹妮絲蕭舞團曾經在1923年2月27日於此地舉行了名為「中東日記」的表演。Serena的晚間表演裡敍述的是一名維多利亞時期的寡婦與女兒們遊歷中東地區的故事,她在1977年的河畔舞蹈節上再次上演這齣舞作。(6)

與其避免東方學對舞蹈表演所造成諸如莎樂美狂熱或者肯尼島的歌舞女郎形象, Serena以天馬行空的舞作改變了這些形象,一開始是Serena的獨舞作品,舞作中一名歌舞女郎形象的舞者由嘉年華台座上走下來,變成一名活生生的舞者。

由多幕串起的舞作由一座雕像在嘉年華音樂作為背景中緩緩變成真人,舞者透過指鈸擊打出的節奏去探索由手臂、軀幹到臀部的肢體動作,突間之間,她發現了嘉年華台座,意識到自己是一名嘉年華舞者,這項發現令她膝蓋無力向後翻,彷彿試圖去逃避這現實。最後她接受了事實,平靜地回到嘉年華台座。

這舞作象徵東方舞在美國的歷史發展-從一開始與嘉年華會密不可分的艷舞娛樂,到由像是Serena Wilson的舞者試圖採用這些肢體語彙來進行敍事表現。

在1983年,Serena因其採用民族舞蹈形式的舞台表演而獲得魯絲.聖丹妮絲獎。讓她獲獎的舞作名為「姐妹」。這首舞作的重點在於舞者以節奏樂器,特別是指鈸來搭配她們的表演。舞作由兩名身著不同藍色的緊身褲、飾帶與大圓裙,面對面站在舞蹈中央。在這首五分鐘長的作品裡,舞者們採用不同的節奏與切分節奏,彷彿相互對話一般,採用Serena的東方舞語彙來展現不同的情緒表達:侵入、和解、憤怒與愛。在某一個時間點上,舞者們朝向對方作出上半身波浪動作,慢慢跪到地板上,背對著背,她們緩緩向後躺下去,直到頭停靠在對方肩膀上,達到了與對方在肢體上的親密與信任狀態。站立起身後,她們在一系列相互模仿的姿勢之中各自走開,由相互依靠的狀態變成了彼此獨立,再以跪姿,雙手向外揮舞的動作結束表演。


End Notes:
6. 河畔舞蹈節(Riverside Dance Festival)由紐約上西區一所擁有150年歷史,靠近哥倫比亞大學的教堂所贊助主辦,河畔舞蹈節對紐約舞蹈社群來說有其重要性,因為這是唯一一個將流行、民族、現代與古典舞蹈形式一起帶上舞台的舞蹈節。這項舞蹈節在1987年因為教堂在經費上不再予以補助後宣告落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