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1日 星期一

紐約肚皮舞宗師Serena Wilson的舞藝人生-第二部.莎樂美及其影響-1

譯自Serena Wilson (1933-2007) A Student of Ruth St. Denis - Part 2: Salome and Her Impact by Barbara Sellers-Young PhD
原文請參見http://www.gildedserpent.com/cms/2010/02/02/barbarap2serena/
作者簡介請參見http://www.gildedserpent.com/aboutuspages/BarbSellersYoung.htm

[譯註]因為曾經上過這位大師的課,所以看到這篇文章時非常感動,那時的Serena當然不復年輕時那如沙漏般玲瓏有致的身材,但是當她走到教室前方,在音樂開始的那一瞬間,那個舞者的眼神與笑容,立即就綻放在那張蒼白的面容上。
課堂上的Serena並不多話,她總是用眼神和手勢引領學生,在音樂裡旋轉,迴身,pose。行文至此,忍不住想起在中城區另一端的摩洛可,她們的教學風格是相似的,同樣地與西岸以Salimpour為代表的風格是如此不同,神祕而若有深意。
Serena相當鼓勵後進,許多優秀的年輕舞者都是在她的教室裡教課,在每週一次的週六表演夜中獲得注目,脫穎而出。
由舞友那裡得知Serena於2007年過世時,真的很震驚,但更令人感到難過不捨的,是知道她那天還在準備當晚的表演活動,在出發前安詳地在家中過世,這名舞者體內的熱情與毅力,突破了肉體的限制,在每一次的迴身與POSE之間,還能感受到她微笑讚許與鼓勵的那份溫暖能量,以及帶著她的這份熱情,繼續跳下去的動力…。


第二部。莎樂美及其影響

第一代紐約肚皮舞者Serena Wilson於2007年6月17日過世,她現在與過去的學生們紛紛在youtube上她在希臘神殿以及埃及金字塔前舞蹈的照片下留下悼念的言辭。本文將細究她的一生與東方舞在二十世紀上半期發展的對應關係,那時東方舞的發展由雜耍及1909年電影作品Salome Craze,進入魯絲.聖丹妮絲的形而上舞蹈風格。在這些轉折之間,我們得以窺見美國肚皮舞前軀之一的Serena如何將生命中不同的影響融合,透過肚皮舞的語彙來呈現她眼中的女性力量。

不似其他舞者,Serena不曾與任何一齣與中東地區文化相關的表演有所關聯。雖然她所表演的環境往往是由與北非或中東地區有血緣或文化關係的企業主所擁有或經營,她的表演歷史與此社群沒有連結,反而是與她成長的雜耍家族、與魯絲.聖丹妮絲學習舞蹈的經驗,乃至於由蘇格蘭歌劇女高音瑪莉高登(Mary Garden,1874-1967)以及其他表演者所飾演的莎樂美形象有著密切相關。她在紐約市第八大道夜店表演時所學習到的動作語彙提供了很好的基礎,讓她日後得以將這些影響以編舞概念予以統合。

Serena在1974年應邀前往希臘首都雅典郊外的艾基那藝術中心擔任客座講師,因而有機會旅行至希臘與土耳其去向古希臘秘傳舞蹈教授泰德派崔德斯(Ted Petrides)學習舞蹈。她回到美國後,開始整理定義出動作語彙與編舞風格,好讓她將早期的芭蕾訓練,以及傳承自聖丹妮絲的東方形象,以及她自己的中東語彙予以統合,創造出她稱之為「東方舞」的藝術形式。


為了配合背景,她毫不猶豫地採用了肚皮舞這個名辭,因為她認為這舞蹈已經演化成為美國化的版本,雖然有來自於以中東地區為主,相對於來自北非的原生文化為底。

她對待中東舞蹈的方式與她其他紐約同儕像Ibrahim Farrah(1939-1998)與摩洛可(Morocco)等人迥異,後面兩位更重視的是道地原生舞蹈的社會與文化層面,Serena 承認這舞蹈並非她的原生文化傳承,在一次訪談中她談到她的立場:「在[肚皮舞]這個領域裡當然會有許多不同的面相,我個人相信有四大基本族群:1) 全然民俗,2) 夜店風格,3)運動與健康,4) 闡釋性表演,我自認自己屬於第四種形式。(5) 」

把自己定位在闡釋式表演這個族群裡,Serena仿效聖丹妮絲,決心在東方舞蹈世界裡在肢體語彙上創造個人化的取向,並且以類似的方法,透過對她能產生力量的影像進行舞碼創作。對她來說非常感覺的形象之一便是莎樂美,許多舞者都曾經在紐約表演或飾演過莎樂美這個角色,在她公寓的棚架上與小桌子上擺滿了以由瑪莉高登及其他二十世紀早期的舞者及演員所飾演的莎樂美為原型創作出來的裝飾藝術派雕像。


End Notes:
5. Serena Wilson, “Serena,” Habib, 3/11, (1977) 3.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