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3日 星期一

手「鼓」足蹈遊學去!! -1

[註]這算是公器私用吧!以超級不自然的置入性行銷方式逼著同事硬是做了一期中東手鼓遊學的專輯,還動員小夢老師拿出她的私房寶貝,加上台北極鼓擊的家齊團長,來一場鼓癡鼓魂的精彩Q&A,希望能與更多人分享阿拉伯與中東音樂及藝術的美好,所以小眼麗莎當然也要不客氣地在自家部落格上大力分享囉!



手「鼓」足蹈遊學去!!
深藏心底最原始的鼓聲 你可曾聽見……


除了騎駱駝看金字塔,喝土耳其咖啡兼算命,對著索非亞大教室狂拍猛照,中東與阿拉伯地區還有什麼又酷又好玩的激情?
當古老文明碰上現代遊學,又會碰撞出何種令人驚艷不已的感動與樂趣?
不妨試試跟著好奇心與節奏感前行,回應你內心深處幽微又堅定的鼓点,來一趟鏮鏘有聲,手舞足蹈的手鼓遊學吧!


文=編輯部/圖片提供=土耳其駐台貿易辦事處、杜夢宜、台北極鼓擊、小眼麗莎、褚信介、台客花鼓團

咚咚咚!!打出人類的手鼓文明

說到打鼓,大家立即聯想到的不外乎傳統廟會上鑼鼓喧天的鼓陣,或青春活力與搖滾龐克精神的爵士鼓,它們的共通特色,便是使用鼓棒或鼓槌擊打鼓面。

其實,還有一種鼓,歷史更久遠,曾經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那就是手鼓。

手鼓不用鼓棒或鼓槌,直接以手指或手掌擊打鼓面或鼓身,形成節奏或音色變化的節奏樂器。手鼓出現在人類文明的記錄久遠不可考,據信手鼓發明來自於老祖宗們用手拍打平坦物體表面,發出聲響,透過拍打重覆的輕重拍組合而產生節奏。

人們無意間發現只要用手敲打生活用品,便能發出特別音色,舉圓框鼓為例,這是形制最簡單,最早出現的手鼓,因為構造簡單,只要一個淺緣圓框加上一層鼓膜繃製於兩面開口中的一面即可,這種形制就是由盛裝物品或糧食的容器演變而來的,這是老祖宗的生活智慧與意外導致的靈光乍現。

手鼓製成往往取材生活裡唾手可得的材料,從陶器加上獸皮,到現代生活裡將X光片重製為合成化纖鼓面,手鼓反應出常民文化的智慧與創意,親切無比地貼近現實生活中最真實不過的脈動,一如數千百年前,溫熱的手心擊打出心跳般的節奏。

世界各地的古老民族與文明皆有獨具特色的手鼓,這些傳承著古老歷史與的手鼓們在音色與造型上各自不同,變化萬千,形成豐富迷人的節奏世界。因為地理環境與生活型態等自然或人文因素影響,史學家們咸認為文明搖籃的中東地區、埃及,以及西非等地是手鼓的發源地,至今這些地區的手鼓及節奏樂器仍然在世界音樂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循著音符與節奏,飛進天方夜譚的神祕世界

手鼓在阿拉伯世界裡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只要有婚喪喜慶的場合,就會聽到手鼓彈奏的聲音。手鼓因為是肢體與樂器直接接觸,所以與我們的身體產生更緊密的連結,也因此手鼓演奏往往毫不意外地會手舞足蹈,進而成為舞蹈或儀式的重要元素。

舉撒哈拉沙漠南部的遊牧民族柏柏爾族的吉祝祈福儀式為例,遊牧生活中,個人隨身攜帶物品有限,每件物品必須是維繫生命必需品,還要具備多重功能。在古典阿拉伯文中,「吉祝」(guedra) 指的是大鍋或烹飪用的陶壺。將這壺或鍋的開口以獸皮包覆便能製成手鼓,以這吉祝鼓擊打出來與心跳同步的節奏,用於祈福儀式中。

手鼓節奏也忠實記錄了人類文明與生活,例如Ayoub這兩拍節奏,來自於祈求善意與喜悅的祈福儀式,Fallehy則是非常輕快的節奏,字面本義為「農夫」,所以這節奏可想而知是用於鄉村農閑時的舞樂中…透過這些無關文字與語言的藝術表現形式,我們得以認識到蒙著重重面紗,遙不可及的天方夜譚裡,那神祕世界最真實而親切有趣的面相。

沒有留言: